继发性遗尿症

非器质性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正常情况下,10~18个月的婴幼儿即可开始训练其自觉地控制排尿,但有些幼儿到2~2.5岁时夜间仍会无意识地排尿,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如在5岁以后白天还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自觉地排尿,这种病症成为原发性遗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儿在2~3岁时能控制排尿,至5-7岁以后又出现夜间遗尿现象,则称继发性遗尿症,也称为晚发性遗尿症.继发性遗尿症占10%~30%。此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12~18岁。

病因

绝大部分小儿遗尿是功能性的,大多数由精神因素引起。不是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发作或尿路结构异常等器质性疾病引起,器质性疾病引起者不超过10%。大部分遗尿症儿童有睡眠觉醒障碍,即夜间睡眠过深,难以唤醒。这种觉醒反应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完善。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是引起遗尿症的常见原因。膀胱功能障碍也会引起遗尿症。膀胱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及逼尿肌不稳定。

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便秘导致粪便积聚,对膀胱产生挤压而不容易把尿液“憋”住,从而引起遗尿。还有一些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然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照顾及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也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部分患儿无论是在白天、夜晚,床上或非床上,清醒或非清醒状态均可发生,反复在床上或衣服上排尿。至少连续3个月,每周2次,或引起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等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检查

通常需要检查尿常规、尿沉渣分析及泌尿系统B超,排除是否存在泌尿系统解剖畸形、泌尿道感染等。腰骶部X线摄片排除是否存在隐性脊柱裂。部分儿童需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膀胱功能障碍。近年来,遗尿症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必要时进行心理评估有利于及早发现心理问题。

诊断

患儿出生后即出现遗尿表现,且从未有过大于等于6个月的缓解期,排除先天性疾病、泌尿系感染、神经肌肉疾病等继发性因素后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遗尿症,反之则诊断为继发性遗尿症。

治疗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帮助患儿树立信心,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儿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正确处理好引起遗尿的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的精神诱因及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对于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应尽快予以解决。对原来已经发生或现实客观存在主观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着重耐心地对患儿进行教育,解释,以消除精神紧张,以免引起情绪不安。晚饭后避免饮水,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可减少尿床的次数。

2.儿童尿床的行为疗法

(1)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意识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4)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督促孩子自己排空残余尿、擦干局部、更换内裤及干床处理。

3.药物治疗

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丙咪嗪适用于觉醒障碍型。

4.物理疗法

可采用闹钟定时促醒、针灸、按摩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