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尿路感染

真菌性尿路感染是由于真菌侵袭尿路导致的感染性泌尿系统疾病。随着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慢性疾病患者增多、有创诊疗技术的普及,此病发生率逐年上升,中国发病率由4.8%升至10%。此病多于医院内出现且患者以女性为主。

病因

真菌性尿路感染是由致病菌经血行播散或上行感染所致。

1.致病菌

真菌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以念珠菌多见,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尚有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其他真菌导致的原发性感染称地方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有组织胞质菌、球孢子菌、芽生菌等。

2.感染途径

(1)血行播散:播散性念珠菌病可累及尿路,发生念珠菌尿甚至灶性肾盂肾炎或肾脏播散性感染。球孢子菌的肾脏播散较为常见。芽生菌病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免疫抑制患者中播散性隐球菌感染可累及泌尿系统,甚至引起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

(2)上行感染:潜伏于肠道、生殖道的念珠菌,侵入并感染下尿路,经膀胱输尿管上行侵入肾脏。

3.易感因素

(1)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紊乱者。

(2)慢性严重疾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以及肿瘤患者接受放射及化学治疗导致机体防御功能降低。

(3)留置导尿、尿路畸形等致尿路局部免疫力下降。

(4)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8.3mmol/L者,念珠菌生长率明显提高。

(5)正常尿液呈酸性有利于念珠菌生长。

临床表现

住院患者可发生无症状的念珠菌尿。尿路念珠菌感染者可有以下表现。

1.肾盂肾炎

可有尿频、尿急、尿痛、腰腹疼痛、反复低热等类似细菌性肾盂肾炎的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多发性肾皮质脓肿和集合管弥散性真菌浸润,可同时出现,伴肾乳头坏死,真菌菌球形成,甚至有肾功能损害。

2.膀胱炎

可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脓尿或血尿,偶有气尿。

3.输尿管梗阻

真菌菌球或真菌性结石移行至输尿管,可发生肾绞痛、肾盂积水,双侧完全梗阻则导致无尿及肾功能异常。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尿中可见白细胞增多或有脓细胞;尿沉渣涂片可见菌丝形成,新鲜尿液标本镜检可见真菌,观察10个视野,真菌为1~3 /HP者,有诊断意义。

(2)留取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标本,尿培养可见真菌生长,导尿真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4/ml,常为真菌性尿路感染。

(3)血培养有真菌生长可提示尿路感染途径为血源性播散。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及CT检查可见肾内及肾周围脓肿,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真菌菌球和肾乳头坏死。膀胱镜可见柔软、白色、轻微凸起的斑块,膀胱黏膜可有充血或炎症表现。X线及超声检查可明确梗阻或畸形存在,有输尿管梗阻时可见肾脏肾盂积水,梗阻部位以上输尿管扩张。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易感因素,出现尿路感染表现,反复血、尿标本培养,尿中白细胞数增多而细菌培养阴性,或新鲜尿标本镜检有真菌,尿培养有真菌生长,均应考虑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可能。肾组织影像学检查可确认肾脓肿、真菌菌球及泌尿系梗阻的存在。

治疗

早期诊断、恰当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关键是寻找并消除病因,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追踪并防止复发。

1.无症状性念珠菌尿

非高危传播患者无需治疗,去除易感因素如取出留置导尿管等即可消除念珠菌尿,慎用影像学检查排除脓肿、真菌菌球或尿道异常。高危患者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者、即将接受尿道手术者应采用针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

2.有症状性念珠菌尿

治疗念珠菌性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的首选药物是氟康唑。对氟康唑过敏或耐药者,可选择口服氟胞嘧啶,全身应用两性霉素B及两性霉素B进行膀胱冲洗等。膀胱冲洗多用于治疗唑类耐药菌所致难治性膀胱炎。出现真菌菌球的非新生儿患者推荐采用外科手术干预,并给予氟康唑治疗,两性霉素B单独使用或与氟胞嘧啶联用可作备选方案。若进入肾脏集合系统可采用两性霉素B溶液冲洗的辅助疗法。治疗应持续至症状消失,尿液念珠菌培养结果阴性为止。

预防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明确致病菌后选择有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注意预防感染。留置导尿患者应注意导尿留置时间。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血糖。